■ 觀察家
  各種利益主體公平博弈、公開博弈,這才是處理利益紛爭的有效機制。
  中國烹飪協會前日發表公開信,請求國家工商總局對北京市工商局發佈餐飲行業6種不公平格式條款的行為予以制止並公開道歉。13日,國家工商總局發言人表示:規範監管不公平合同格式條款是工商部門的重要職責。
  行業協會直接叫板工商部門,堪稱罕見。其實,問題並非黑即白。
  按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,經營者不得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、不合理的規定。但是,哪些店方聲明、格式合同算是“不公平、不合理的規定”,仍需仔細釐定,在保護企業經營權與保護消費者權利之間有一條“細細的紅線”。市場經濟條件下,利益主體多元,利益標準多元,難有唯一標準答案。各方在公共輿論空間里公開博弈,擺出立場、拿出證據,這是一個值得贊賞的解決問題途徑。
  首先,雖然作為消費者,我們天然地希望合同更傾向於自己,但是店家的自主經營權同樣需要得到尊重。比如,“包間最低消費”固然限制了消費者的部分選擇權,但飯店的包間本身就是有邊際固定成本的,一定情況下還是稀缺資源,如果消費者用極小的消費占著包間,這對於飯店也未必公平。
  所以,之前法院對於“禁帶酒水”等店堂規定的多起判決,針對具體案情各有側重:有的傾向於保護契約自治,希望消費者用腳投票;有的側重於強調店家未事先告知,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。
  大而言之,近年來最高法對於《合同法》的司法解釋,也傾向於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、尊重契約,不輕易認定合同因為違法而無效——將合同因“違法”無效,限定為違反法律、行政法規的“強制性規定”;又進一步限定為違反“效力性強制性規定”,而不包括“管理性規定”。
 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,商家明顯處於信息、經濟的絕對強勢,消費者處於明顯弱勢。在這種情況下,契約自由不等於契約正義,自由競爭不等於公平交易。消費者不能每次消費,都去法院打官司維權,的確需要工商行政部門的“有形之手”,進行格式合同監管,糾正霸王條款,維護消費者利益。
  行政監管不能完全吞沒民事合同的意思自治,但也不能放任無良商家打著“契約自由”旗號損害消費者利益。消費者應受保護,市場交易自由也應受保護。工商部門既要積極履職,依法審核侵害消費者利益的格式合同;又要在政府職能轉變、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,避免重走過分干預市場的老路。
  在當下利益主體多元化、利益標準多元化的格局下,不可能只有“一言堂”,而是需要有“幾個聲部”,各種利益主體公平博弈、公開博弈,這才是處理利益紛爭的有效機制。
  □袁伊文(法律工作者)  (原標題:公開激辯“自帶酒水”是件好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q06aqnvl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